饭桌上,你是不是常说 “这玩具太贵了,爸妈赚钱不容易”?超市里,孩子拿起零食,你是不是习惯性补一句 “省着点花,钱难挣”?我们总以为这是在教孩子懂事,却没发现:那句 “赚钱很难”,正在悄悄给孩子的人生套上枷锁。
被 “钱难赚” 困住的孩子,藏着你没看见的胆小
邻居家的男孩小宇,从小听着 “爸妈起早贪黑才换来你上学” 长大。他成绩很好,却在学校的创业实践课上露了怯 —— 老师让大家组队卖手工品,他捏着自己做的木雕,支支吾吾不敢开口:“要是没人买,不就白费功夫了吗?”
后来才知道,他怕的不是 “卖不出去”,而是怕 “失败”—— 就像爸妈常说的 “赚钱要吃苦,搞不好就赔本”。那些藏在 “懂事” 背后的,是对 “尝试” 的恐惧:怕犯错,怕浪费,怕自己配不上任何需要 “花钱” 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 “金钱焦虑转移”:父母把对生活的压力、对赚钱的畏难,变成一句句 “钱难赚”,像种子一样种进孩子心里。慢慢长出的,不是节俭,而是 “我不行” 的自我怀疑 —— 不敢争取更好的工作,不敢尝试有风险的机会,甚至不敢相信 “自己能创造价值”。
真正的财商教育,是教孩子 “钱能被创造”,而不是 “钱很稀有”
同事朵朵的女儿才 8 岁,已经会给小区的宠物画肖像,5 块钱一张,攒了不少零花钱。问朵朵怎么教的,她说从不说 “妈妈没钱买”,而是说 “你想要的娃娃,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赚’到它”。
比如孩子想吃进口草莓,她不直接拒绝,而是带孩子看超市价签:“这一盒 25 块,我们算算卖 5 张画就能买到 —— 你愿意试试吗?” 孩子不仅没觉得 “草莓太贵”,反而知道了 “钱可以通过做事换来”。
孩子需要的不是 “钱很难” 的警告,而是 “钱怎么来” 的启蒙:
- 不是说 “别乱花钱”,而是说 “你买这个玩具,觉得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快乐?”
- 不是说 “爸妈赚钱辛苦”,而是说 “爸爸通过设计图纸帮公司解决了问题,所以能拿到工资”。
让孩子看见 “钱是价值的交换”,比让他记住 “钱很珍贵” 更重要。
父母的 “赚钱姿势”,才是孩子最好的财商课
想起 83 萌叔说的一个细节:他带儿子摆摊卖旧书,孩子一开始怕 “卖不掉丢人”,他没说教,而是自己先拿起一本漫画,笑着对路人说:“这本超好看,5 块钱让你笑一下午!”
后来孩子跟着学,不仅卖光了书,还总结出 “带插图的书更好卖”。那天晚上,孩子捧着赚来的 32 块钱,眼睛亮得像星星:“原来赚钱是件好玩的事!”
真正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你说什么,而是你做什么:
- 你抱怨 “生意不好做”,孩子学到的是 “世界很残酷”;
- 你研究 “怎么把家常菜做成网红小吃”,孩子看到的是 “办法总比困难多”;
- 你把 “失败的尝试” 说成 “又学会了一种行不通的路”,孩子才能不怕犯错。
最后想说:别让你的焦虑,挡住孩子的可能性
我们这代人,大多带着 “钱难赚” 的烙印长大,总怕孩子不懂生活艰辛。可比起 “怕他乱花钱”,更该怕的是 —— 他长大后,因为怕 “赚不到”,连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都不敢追。
教孩子节俭没错,但别忘了补一句:“钱可以通过努力赚到,你也有能力赚到。”
告诉孩子生活不易也没错,但要加上一句:“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总能想到办法。”
孩子的世界本是一张白纸,别用 “钱很难” 的灰色,遮住他本该有的、相信 “自己能创造一切” 的亮色。毕竟,一个敢想 “我能行” 的孩子,未来才不会被 “钱” 困住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