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几万块,我想开店。” 电话里,多年未联系的朋友声音发颤。他 42 岁,失业一年,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最后想赌一把创业。我没借钱,反而扔了句 “不如学炒股”—— 这话听着像疯言,但见过太多中年人的挣扎后,我不得不说:有些坑,比你想的更致命。
那些创业的中年人,大多栽在了 “看得见的成本” 里
朋友说他考察了个加盟项目,”半年回本,一年赚几十万”。我想起前几年那个开饭店的哥们:投 120 万,租门面、雇员工、交加盟费,每天凌晨 4 点去菜场,半夜 12 点才关店,没歇过一天。结果呢?撑了 8 个月,亏光所有积蓄,还欠了 30 万外债。
楼下的门面房像走马灯:这个月是奶茶店,下个月换烧烤摊,再下个月变成理发店。老板们脸上的憧憬,总在半年后变成疲惫。他们输的不是努力,是那些躲不开的成本:房租每月涨,员工要工资,食材会过期,就连加盟总部的 “指导”,最后都成了割韭菜的镰刀。
有对夫妻更让人心疼:攒了 15 年的 18 万,开了家社区超市,想着 “稳当”。结果周边开了三家连锁超市,价格压得更低,他们的货卖不动,6 个月就扛不住了。男人后来去送外卖,女人去做保洁,提起 “创业” 两个字,眼里全是红血丝。
炒股的 “温柔”:风险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但至少留条退路
我不是说炒股一定赚钱,而是对 40 岁的普通人来说,它可能是 “性价比更高的试错”。
另一个朋友,拿 100 万炒股,去年亏了 30 万,现在还剩 70 万。每天 9 点半开盘,下午 3 点收盘,周末双休,法定假日全休。他说 “亏了心疼,但至少不用看房东脸色,不用跟员工吵架”。不像创业,一旦砸进去,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 —— 店不能说关就关,员工工资不能不发,房租欠了会被起诉。
炒股的风险是波动的数字,创业的风险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前者亏了,你还能在家喝口热茶想想对策;后者亏了,可能要卖掉家里的电动车才能凑够下个月的房贷。
我的见解:别选 “非此即彼”,选 “留有余地”
40 岁失业,最可怕的不是没出路,是 “孤注一掷” 的心态。
创业不是不能选,但别碰 “加盟”、”重资产”。可以从 “轻创业” 开始:比如在小区群里卖家乡特产,用业余时间做代驾,甚至帮人接送孩子 —— 这些成本低、试错空间大,就算不成,也不会伤筋动骨。
炒股更要谨慎。别信 “半年翻倍” 的神话,先花 3 个月学基础:看懂 K 线、明白市盈率、知道什么是止损。用 “亏得起的钱” 去试,比如拿出积蓄的 10%,就算亏了,也不影响家庭基本开支。记住:对新手来说,炒股不是 “赚钱手段”,先当成 “学习项目”。
说到底,40 岁的选择,不该是 “创业还是炒股”,而是 “如何不把自己逼到绝路”。中年人的抗风险能力,比赚钱速度更重要。那些能熬过困境的人,靠的从来不是 “赌一把” 的勇气,而是 “留一手” 的清醒。
如果是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