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如何提高大脑强度,也就是让大脑的运转速度增加。这一方法基本上就是很多优等生跟中等生的一大区别,也是跟差生的一大区别。但是这个事情要跟大家说,这不是天赋,这是可以训练来的。
首先进行逻辑上的分析,在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如何使学习内容增多,就是使大脑能够变强的根本原因,就是大脑要适应更多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就是所要学习的内容强度会比较大,所学的知识点深度在增加。深度增加也就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寻找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一定要找联系。
例如我学了一个新的概念,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它与我已知的其他概念究竟如何相关。首先要找相关性,这个其实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要求了,还可以继续找相关性。找完之后继续找知识点如何在现实中进行应用的拓展,也就是如何拿来实践。
在学的时候立刻就进行反思,它与现在所要进行实践的东西关联性在哪里?如果你是学法律的,你会直接考虑到一些案件,在脑袋里面浮现这种模型。学哲学的,你要考虑它的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当中,解决人生问题的时候,要如何具象化。
只要在学习知识点的时候,不停地从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联性,以及这种应用的实践性进行思考、拓展,这样就可以非常深刻地记住这个知识,并理解这个知识。
还有一个更高的级别,这个就不是什么学科都可以用了,局限于某些学科,就是创造。当你理解了足够多的知识点之后,就可以自己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理论的探索。
例如我当年在刚开始学习哲学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人类的情绪与西方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什么?就是自己在进行拓展和延伸,自己给自己出题。如果你是一个学生,我当年高中的时候经常给自己出地理题,就是从国家地理杂志里面给自己编题,基本上就是这三个环节:第一个是找相关性,第二个就是如何应用,第三个就是如何创造。
这是增加学习知识的强度。当用这种方式学习的时候会发现不仅记得好,而且还可以做到活学活用。增加强度就是增加大脑转速吗?对,当这样增加强度的时候,思维不再是线性的,会展开变成立体的结构。
有一些同学经常会问,死记硬背背完之后记不住。其实问题就在这里,这是增加强度的方式。只要能够在思考的时候不停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延展,增加强度,渐渐的思维的立体性就会出现,大脑转速就会提高,哪怕是新遇到的事情也会自动变成立体的。这样看问题、做事情都会比之前要好很多。
当原来的单线程思维可能立不住的时候,多线程之后的框架自然能让单线程立住。因为应用是学习的关键,不管是上学时期应付考试,还是之后进入社会,都有用。而且记忆的本质也是相互点之间的互相支撑,它不是柱子,是立体结构。结构的支撑点越多,就越能记得清楚,越能用得明白。
下一个是知识的另一个维度,如果所学的东西不涉及知识强度的立体性展开,它是平面的。例如之前说的作品《如何快速读书》,平面的是什么?只需要不停地在相同的范式里面不停地增加知识点。
就好比现在看的心理学教材,假设有 6 本,看完一本之后发现第二本的结构跟第一本是相同的。遇到这种情况要做的事情不是立体性的展开,而是要让大脑进入另一个相反的工作方式,叫做压缩。前面说的是拓展的思维,现在是压缩的思维。压缩的思维也就是要从这种重复的范式里面不停地提炼一个适合大脑思考的模板。
也就是说如果读的书非常多,有很多同类型的书在大脑里面,结构基本上会直接压缩掉,会不停地减少书里面的内容,只吸收不知道的内容,就像织一张网,这一张网就可以捞一切。
当阅读了大量的同类型学术论文的时候,很多同学存在一个问题是不压缩,读这个东西用一小时,读下一个还用一小时,读下一个还是一小时。但是要知道,当读重复的东西的时候,其实大脑是在休息,这种休息的时间要删除。
当阅读的时候很愉快,大概率就是大脑进入了舒适区。在学习的时候要把舒适区进行缩减,等到休息的时候再进舒适区,而不是在学习的时候进舒适区。所以当很享受学习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有大量重复的范式,自己已经非常熟悉,大脑没有删除它,所以怎么学都不累。
因此要不停地删除,只提炼需要的知识点。具体做的时候可以参考《如何快速读书》视频,也就是对同类型文章的结构进行提炼,提炼之后直接去里面找重点。如何找重点?说白了就是在不停地做缩句压缩,每次缩句之后终能找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名词,要不停地学会省略跳过。
这种快速的思考方式使得大脑通过反复的压缩、提炼范式来增加学习速度。拓展和压缩就是提高大脑运转速度、提高学习强度,以及提高未来在工作当中实践能力的关键。
没想过是这样的,以为提高转速是要足够的专注,其实当你做这两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非常的专注。专注是一种状态,这跟心流是不一样的,心流是你所说的专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