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是投资,有人追涨杀跌,忙得焦头烂额,最后颗粒无收?有人却像巴菲特那样每天读读书、喝喝可乐,财富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今天一起来精读这本著名的金融传记:《滚雪球》。跟着爱丽丝・施罗德的笔触,从奥马哈的童年街道走到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现场,慢慢领悟巴菲特带给我们的投资真谛。那些看似复杂的投资理论其实都藏在最朴素的生活逻辑里,就像滚雪球,只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剩下的就是用一生的耐心慢慢滚。
这部耗时 8 年写成的传记不是一本炫技的财富指南,而是一份带着体温的投资日记。施罗德不仅走访了巴菲特的童年故居,翻阅了他从 11 岁开始记录的 22 本投资笔记,还参加了 15 次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甚至跟着他一起在麦当劳吃早餐,在办公室读年报。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带着真实的细节。
13 岁的巴菲特骑着自行车送报纸,为了多赚 5 美分特意绕远路去偏僻的街区。26 岁的他在奥马哈的小办公室里对着贴满整面墙的股票走势图,用红笔圈出被低估的标的。70 岁的他在股东大会上为了给股东讲清楚复利,当场拿出计算器算给大家看,每天多赚 1%,30 年后会多赚多少。
这些细节串联起的是一个普通人用 70 年时间证明的真理:投资的真谛不在于复杂的技巧,而在于对简单原则的坚守。
一、雪球本质:看透价格与价值的温差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始终在做一件事:寻找价值高于价格的东西,就像用 50 美分买 1 美元的东西。这种对价值的执着早在童年时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并且随着经历的积累愈发深刻。
6 岁的他在爷爷的杂货店帮忙时就展现出了对价值交换的敏锐。他发现单包卖 5 美分的口香糖,整盒 10 包买只要 40 美分,相当于每包便宜 1 美分。于是他用攒了两周的零花钱 2 美元批了 5 盒口香糖,拆开后在邻居家的孩子们中间售卖。别的孩子把赚来的钱买了弹珠和漫画书,他却把硬币分门别类地放进铁皮盒,一角的、5 角的、1 元的,每攒够一定数目就拿去银行存起来,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长成了他童年最满足的事。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钱就像种子,种下去才能长出更多的钱,吃掉了就什么都没了。11 岁那年,巴菲特和姐姐多丽丝凑了 114 美元买入了三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买入后不久股价就跌到了 27 美元。多丽丝急得直掉眼泪,抱怨他不该瞎买股票。
巴菲特没有慌乱,他跑到奥马哈公共图书馆找到这家公司过去 5 年的年报,趴在桌子上一页页地算。他发现公司的石油储量比年报上披露的多 30%,而且现金流稳定,只是当时市场受大环境影响,大家都在恐慌性抛售。他把计算过程抄在笔记本上拿给多丽丝看:“你看这家公司值的钱比现在的股价多得多,就像商店里的面包标错了价格,我们捡到便宜了。”
一年后股价回升到 40 美元,他果断卖出赚了 5 美元。虽然这次操作因为经验不足卖早了,如果再持有 3 年股价会涨到 150 美元,但这次经历让他牢牢记住了一个道理:股票的价格会像天气一样忽冷忽热,但价值就像地下的温泉,有它恒定的温度,只要耐心等待,价格总会回到价值附近。
青年时期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跟随格雷厄姆学习安全边际理论,让他彻底打开了投资的大门。格雷厄姆在课堂上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栋房子值 10 万美元,现在有人 5 万美元卖给你,这 5 万美元的差价就是安全边际,就算房子有一些小瑕疵你也不会亏本。
巴菲特把这个例子抄在笔记本的第一页,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他后来在投资美国运通时就完美践行了这个理论。当时美国运通因下属的 Saludo oil 公司造假导致公司面临巨额赔偿,股价从 65 美元暴跌到 35 美元,市场上一片看空声。很多人都说美国运通要破产了,巴菲特没有轻信传言,他带着助手去超市、加油站、餐馆观察人们是否还在用美国运通的信用卡。连续一周的观察发现人们依然像往常一样使用运通卡消费,收银员看到运通卡也没有丝毫犹豫,他又去银行查看运通卡的结算数据,发现刷卡量只比上个月下降了 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判断造假的是下属公司,美国运通的核心业务没受影响,就像一棵大树,只是叶子被虫蛀了几片,根还好好的。于是他把合伙公司 73% 的资金 1300 万美元全部投进了美国运通,两年后美国运通的股价涨到 150 美元,这一笔投资就赚了 2000 万美元。
很多人觉得价值投资太高深,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像买衣服,旺季时标价 500 元,过季打折卖 200 元,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价值没变,只是价格降了。这就是巴菲特说的用 50 美分买一美元的东西。
投资和生活一样,看透了价值的本质就不会被表面的价格牵着鼻子走,而这种对价值的判断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就像巴菲特从 6 岁卖口香糖时对差价的理解,到 11 岁看年报时对公司价值的计算,再到后来对美国运通核心业务的分析,一步一步把对价值的认知打磨得越来越精准。
二、湿雪的秘密:在能力圈里做看得懂的事
巴菲特长说投资的秘诀就是只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事,这里的能力圈就是他说的湿湿的雪,只有在熟悉的领域才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有价值,让雪球粘得牢,滚得远。而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
早期的巴菲特把能力圈画得很窄,但极其精准,他买入伯克希尔纺织厂时很多人都嘲笑他捡垃圾,因为当时纺织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很多纺织厂都在倒闭,巴菲特却不这么认为。他仔细研究了伯克希尔的财务报表,发现公司的厂房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加起来值 1200 万美元,而当时公司的市值只有 800 万美元,相当于用 800 美元买了 1200 美元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在爷爷的杂货铺帮忙,熟悉库存管理、成本核算,看得懂纺织厂的成本报表。他发现伯克希尔的棉花采购成本比同行低 5%,因为厂长会在棉花价格低谷时大量囤积,这是其他纺织厂做不到的。
虽然后来因为行业大环境的变化,纺织业务最终还是关闭了,但伯克希尔这个壳成了他收购其他企业的平台,就像用湿雪捏成的雪球,内核牢牢粘住了后续的心血。从保险公司到糖果厂,从报纸到铁路,一个个优质企业被纳入伯克希尔的版图。
巴菲特对看不懂的钱有着近乎固执的抗拒,这种抗拒让他避开了很多投资陷阱。上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一年涨了 80%,很多科技股的股价半年就翻了一倍。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思科、亚马逊、雅虎,说不买科技股就跟不上时代了。
有一次比尔・盖茨带他去参观微软总部,展示了最新的操作系统,建议他买微软的股票。巴菲特试玩了一下电脑,说:“这东西很神奇,但我看不懂它 10 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不能确定一家公司 10 年后还能不能赚钱,我就不会买它的股票。”
他在股东大会上举着可乐罐说:“我知道这罐可乐 10 年后还会有人买,味道和现在差不多,销量可能还会增加。但我不知道那些互联网公司 10 年后还在不在。” 后来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很多科技股跌了 90%,而伯克希尔因为没有参与,市值反而涨了 20%。
直到 2016 年投资苹果,巴菲特依然坚守着看懂了再投的原则。很多人惊讶巴菲特终于买科技股了,其实他看中的不是苹果的技术,而是它的消费属性。他研究了苹果的用户数据,全球有 10 亿 iPhone 用户,平均换机周期是 2.5 年,用户忠诚度高达 90%。而且这些用户还会购买苹果的耳机、手表、平板等周边产品。
他说苹果就像一家超级糖果公司,只是它的糖果是 iPhone,人们像离不开糖果一样离不开它。他让助手计算了苹果的客户终身价值,一个 iPhone 用户在 10 年内会给苹果带来多少收入,结果发现这个数字比当时的股价高出很多。于是他开始大举买入苹果股票,到 2023 年苹果成了伯克希尔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超过 1500 亿美元,赚了 1000 多亿美元。
能力圈不是天生的,是靠学习一点点撑大的。巴菲特年轻时花了 3 年时间读完了奥马哈公共图书馆所有关于投资的书,做了厚厚的 10 本笔记。他每年阅读 500 份年报,不管是糖果厂还是铁路公司的年报,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80 岁的时候他还在研究新能源公司的财报,向年轻人请教太阳能、风能的技术细节。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电脑,却堆满了各行各业的资料。从糖果厂的糖浆采购价格到保险公司的理赔率,从报纸的发行量到铁路的货运量,甚至还有农场的玉米产量数据。
他说:“我每天都在拓展我的能力圈,就像给气球一点点充气,虽然慢但气球会越来越大。”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投资天才,只有愿意下笨功夫的普通人。就像学开车,刚开始只敢在小区里转悠,熟练了才能上高速。投资也一样,先把一个领域吃透,再慢慢扩展边界。最怕的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什么热门追什么,结果哪个领域都是门外汉。
巴菲特的能力圈从最初的纺织业慢慢扩展到保险、传媒、消费、科技等领域,靠的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研究。这种坚持让他的 “湿雪” 越来越多,雪球也越滚越大。
三、长坡的智慧:让时间成为最忠实的朋友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这句话里藏着巴菲特最核心的智慧。复利的魔力从来不是靠速度,而是靠时间。伯克希尔的年化收益率约 20%,单看一年并不起眼,但持续 57 年就足以让 1 万美元变成 5.3 亿美元。而这条长坡不仅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更需要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耐心和定力。
1973 年投资华盛顿邮报是巴菲特长坡智慧的经典案例。当时华盛顿邮报因下属公司的贪腐丑闻股价从 38 美元暴跌到 18 美元,市场上充斥着 “这家公司要完了” 的声音。
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是个女性,在当时男性主导的商界备受质疑。很多人说一个女人管不好这么大的公司,巴菲特却不这么认为。他仔细研究了华盛顿邮报的资产,旗下有《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还有四家电视台。这些媒体的影响力在华盛顿无人能及,每年的广告收入稳定增长。
他计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至少是 4 亿美元,而当时的市值只有 8000 万美元,相当于用两折的价格买了一堆黄金。他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不久后股价又跌到了 10 美元。凯瑟琳急得找到巴菲特,问他是不是该把公司卖了。巴菲特带她去超市,指着报刊架说:“你看,《华盛顿邮报》还在最显眼的位置,人们还是愿意花 50 美分买它,这就是它的价值。”
接下来的两年股价起起落落,最低跌到过 8 美元。巴菲特不仅没卖,反而把合伙公司 40% 的资金都投了进去,总共买了 10% 的股份。他在给凯瑟琳的信中说:“市场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孩子,有时会哭闹着把玩具扔在地上,但玩具的价值没变,等他闹够了还是会把玩具捡起来。”
10 年后华盛顿邮报的股价涨到了 180 美元,翻了 18 倍。到他持有 30 年的时候股价涨了 200 倍,这一笔投资赚了 1.6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