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交软件,刷到一篇 “3 天瘦 10 斤的科学方法”,点进去发现数据前后矛盾;刷到 “历史冷知识”,查资料才知道全是胡编乱造;甚至连 “个人成长感悟”,都透着一股机器翻译的生硬 ——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互联网,像一个堆满劣质罐头的仓库,而 2023 年之前那些带着 “人味儿” 的内容,突然成了值得珍藏的 “古董”?
不是 AI 毁了内容,是 “懒人” 借 AI 毁了信任
AI 本身是把好刀,能帮写手整理资料,能给设计师出灵感,甚至能帮普通人快速入门一个领域。但太多人把它当成了 “全自动赚钱机”:输入一句 “写一篇职场干货”,直接复制生成的文字发出去;用 AI 画几张图,配上标题 “我的原创插画”;更有人故意用 AI 生成虚假新闻、伪造数据,就为了博眼球赚流量。
去年有个热搜,某博主用 AI 生成 “某明星去世” 的假消息,半小时转发过万,直到工作室辟谣才删帖。他说 “就是随手一发,没想到这么多人信”—— 可那些被误导的粉丝,对着假新闻流泪的心情,谁来负责?
AI 生成的内容,就像没经过质检的零件,本身可能有瑕疵。但使用者如果连 “检查一遍”“改几个字” 的耐心都没有,甚至故意放大瑕疵去骗人,那最终毁掉的,是整个互联网的 “信任基石”:我们看到一篇文章,第一反应不是 “学到了”,而是 “这是不是 AI 写的?”;刷到一个观点,先怀疑 “是不是编的?”
自媒体的 “平等权”,不该是 “摆烂权”
自媒体最珍贵的,是给了普通人 “发声的麦克风”。以前要出书、上电视才能被看见,现在一个手机就能分享自己的思考、经验、故事。但 “平等表达” 不代表 “随便表达”—— 就像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没人有说谎、造谣的权利。
2018 年的互联网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博主,写一篇旅行攻略会亲自跑遍景点,拍一条美食视频会试做十几次,分享职场经验会坦诚 “我踩过的坑”。他们的内容可能不完美,有错别字,镜头晃,但带着 “我真的经历过、思考过” 的温度。
现在呢?太多人把 “AI 生成” 当成捷径,把 “原创” 当成负担。有人甚至炫耀 “一天用 AI 发 50 条视频,躺赚收益”—— 可这些内容像泡沫,看起来热闹,戳破了全是空的。当泡沫堆满湖面,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反而沉到了水底。
我们该怀念的不是 “旧内容”,是 “认真的人”
有人说 “不如回到没有 AI 的时代”,但技术从来不会倒退。我们真正该警惕的,是 “用 AI 偷懒” 的心态,是 “为了流量放弃底线” 的浮躁。
就像木匠不会怪锯子太快,厨师不会怪灶台太旺,真正的内容创作者,会把 AI 当成工具:用它查资料,但会自己核对来源;用它搭框架,但会自己填充真实经历;用它修病句,但会自己注入情绪和思考。
那些 2023 年之前的 “珍贵史料”,珍贵的不是 “没有 AI”,而是背后有一群 “认真的人”:他们愿意花 3 天查资料写一篇文章,愿意花 1 个月拍一条纪录片,愿意为了一个观点和网友认真辩论。
AI 永远学不会的,是 “较真”—— 对事实较真,对逻辑较真,对 “自己说出去的话要负责” 较真。
最后想说:互联网的未来,不该是 “AI 生成的天下”,而该是 “用 AI 做好内容的人的天下”。与其抱怨劣质信息太多,不如从自己做起:发一条内容前,多问一句 “这是真的吗?”“我有没有用心?”
毕竟,我们怀念的不是过去的互联网,而是那个 “认真分享,真诚交流” 的氛围 —— 而这份氛围,从来不是技术给的,是人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