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同居记:在北京的温馨小家与相互治愈》
和闺蜜同居是什么体验? 今年5月,我带着满身疲倦,结束上一段职业旅程,从中东回国,当时有几个offer 在谈,可我的心却没有一丝波澜,甚至在走过中东多个国家和城市后,旅行也不再能让我感到放松。 我只想找个地方,一觉睡到天荒地老。 墨墨从我回...
和闺蜜同居是什么体验? 今年5月,我带着满身疲倦,结束上一段职业旅程,从中东回国,当时有几个offer 在谈,可我的心却没有一丝波澜,甚至在走过中东多个国家和城市后,旅行也不再能让我感到放松。 我只想找个地方,一觉睡到天荒地老。 墨墨从我回...
个人成长 人际关系 代驾 信息差 兼职 兼职工作 兼职赚钱 内容创作 创业 创业故事 副业 副业推荐 副业收入 副业赚钱 在线教育 增加收入 小本创业 小红书 执行力 投资 摆摊 摆摊创业 摆摊技巧 收入 教育 理财 直播带货 知识付费 短视频 经济压力 网络创业 网络赚钱 职业发展 自媒体 自媒体运营 自我提升 自由职业 视频剪辑 财务自由 财富管理 财富自由 赚钱 赚钱思维 赚钱技巧 赚钱方法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身边真正能赚到钱的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能 “动手” 的。他们不会纠结 “这件事能不能成”,只会想 “我先干了再说”—— 这就是执行力的魔力,它不像认知那样虚无缥缈,而是能直接换算成账户里的数字。
有人能把商业模式讲得头头是道,分析起行业趋势堪比专家,可让他自己开个小店,连营业执照都懒得去办;有人收藏了上百篇;有人收藏了上百篇 “搞钱攻略”,笔记做得比谁都认真,却连 “明天早起摆个摊” 都做不到。
这就是社会竞争的潜规则:认知再高,不落地就是零;执行力再差,哪怕只做到 3 分,也比 0 分强。就像卖鸡蛋灌饼的摊主,他可能不懂什么 “流量思维”“用户粘性”,但他每天雷打不动出摊,把饼摊得外酥里嫩,记住老顾客 “少放辣” 的要求 —— 这些看似琐碎的行动,攒起来就是比别人多赚的钱。
别高估 “想” 的价值,也别低估 “做” 的力量。认知是地图,执行力才是脚 —— 没有脚,再精美的地图也带不走你到不了目的地。
很多人把 “执行力” 理解成 “拼命”,其实不是。真正的执行,是 “把情绪和行动剥离”:
就像辉总说的:“不要调整状态,干了再调整。” 那些总说 “等我状态好了再开始” 的人,永远等不到 “好状态”—— 因为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 “状态调节器”。你越干,越有底气;越歇,越没动力。
摆摊的人都知道一个秘密:下雨天出摊的人少,反而竞争更小,能留住的都是 “真顾客”。执行力的差距,往往就藏在这些 “别人找借口放弃” 的时刻里。
光 “傻干” 不够,得 “干得聪明”。但前提是,你得先 “干起来”—— 没有开始,何谈优化?
卖鸡蛋灌饼的第一步,是 “天天出摊”;第二步,是记住 “张姐要加两个蛋”“李哥不吃香菜”;第三步,是琢磨 “能不能加个新品”“要不要搞个会员日”。这些优化,都是在 “执行” 中慢慢想出来的,坐在家里永远想不出。
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笨,是因为 “既不执行,又不优化”:出摊三天歇两天,顾客提意见当耳旁风,最后怪 “大环境不好”。而富人的逻辑是:先干起来,在干中发现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多赚一点,解决十个问题就甩开一批人。
执行力的复利,就藏在 “每天多改进 1%” 里。
你可能没背景、没资源、没高学历,但你一定有 “动手做” 的权利。认知可以靠学,但执行力只能靠练 —— 练到 “下雨不躲”“累了不歇”“没结果不怨”,你会发现:
原来赚钱真的没那么难,难的是 “刚开始那几步”;
原来人与人的差距真的不大,大的是 “别人停了你还在走”。
从今天起,做个 “行动派”:
记住:执行力等于财富,不是因为 “干了就有钱”,而是因为 “干着干着,你就知道钱在哪了”。
“一个人、2000 元、靠 AI 实现复利赚钱”——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像 “低门槛逆袭指南”,但剥开包装会发现,它更像一套 “小成本试错方法论”:有具体路径,也有明确前提;能帮人少走弯路,却替代不了核心的 “个人成长”。
视频里的赚钱方案,本质是 “用 AI 工具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产品”,步骤清晰但需要耐心:
视频里的 10 条感悟,更像 “做好这件事的前提共识”,而非 “捷径密码”:
这个方案的价值,在于 “降低了试错成本”:用 2000 元替代了传统创业中 “雇人、租场地” 的大额投入,用 AI 工具压缩了 “从想法到产品” 的时间。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2000 元启动的复利方案,真正的意义不是 “轻松赚钱”,而是提供了一种 “低风险验证自我的方式”:用小成本试错,看自己是否能 “发现需求、解决问题、持续迭代”。
如果能做到这些,哪怕最后没做成 “爆款产品”,也能收获 “用 AI 提效的能力”“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 这些才是更实在的 “复利”。毕竟,赚钱的核心永远是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少价值”,AI 只是放大这个价值的工具,而非替代品。
《天道》里说,中国的弱势文化,骨子里藏着一个 “靠” 字 ——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遇事靠运气,唯独忘了 “靠自己”。这种思维的分野,在面对机会时会暴露得淋漓尽致:有人把 “可能” 变成 “行动”,有人把 “机会” 变成 “借口”。而强者与弱者的核心区别,就藏在这两种思维的博弈里。
“义乌有人赚钱?那是幸存者偏差,多数人都亏了。”
“他做自媒体火了?不过是赶上了风口,现在早没机会了。”
“考上清华的都是天才,我这种普通人想都别想。”
这类话听着熟悉吗?弱者思维的典型操作,是把 “幸存者偏差” 当成盾牌 —— 在还没迈出脚步前,先给所有成功贴上 “偶然” 的标签,以此合理化自己的退缩。他们不是在分析现实,而是在为 “不行动” 找论据:既然成功的都是 “幸运儿”,那我 “不尝试” 就不算失败,顶多是 “没赶上好时候”。
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形成自我闭环:用 “别人的幸运” 否定 “自己的可能”,用 “事前的预判” 替代 “实地的探索”。就像面对一扇虚掩的门,弱者先假定门后是悬崖,然后说服自己 “不推门是明智的”,却从没想过,门后可能是台阶。
真正的强者,从不避讳 “运气” 的存在,但他们对 “幸运” 的态度,与弱者截然不同。
你去问那些做成事的人 “为什么成功”,他们多半会笑着说 “不过是运气好,踩对了点”—— 就像企业家把成就归于 “时代红利”,学者把成果归于 “偶然发现”。但这不是否定努力,而是把 “幸存者偏差” 当成谦勉:承认运气的分量,才更懂珍惜机会;不夸大个人的作用,才更能沉下心打磨细节。
强者从不用 “幸运” 为自己设限,反而会在 “别人的成功” 里找线索:他能在义乌赚钱,说明那里一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他做自媒体火了,说明这类内容戳中了大众的痛点;他考上清华,说明他的学习方法里一定有可复制的逻辑。他们把 “幸存者” 当成研究样本,而非否定自己的理由 —— 这才是对 “可能性” 最大的尊重。
强者与弱者的分水岭,从来不是天赋或资源,而是面对 “不确定” 时的选择:弱者怕 “失败”,所以用各种理由阻止自己开始;强者怕 “错过”,所以哪怕只有 1% 的可能,也要先迈出脚步。
就像面对一条河,弱者站在岸边说 “水流太急,过去的都是会游泳的”,然后转身离开;强者会先找块石头扔进去,看看水深水浅,再找木筏、学游泳,一点点蹚过去。前者用 “别人的幸运” 掩盖自己的怯懦,后者用 “自己的行动” 打破对 “幸运” 的迷信。
《天道》里说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而强势文化的核心,不过是 “相信自己能为结果负责”:不把希望寄托在 “靠别人” 上,不把失败归咎于 “没运气” 上,而是在每一个 “想做” 的念头升起时,先问自己 “我能为它做些什么”。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 “幸运儿”,也没有天生的 “失败者”。所谓 “幸存者”,不过是那些在别人找借口时,默默迈出第一步的人;在别人抱怨 “没机会” 时,悄悄打磨技能的人;在别人用 “偶然” 否定一切时,坚信 “努力能增加运气概率” 的人。
从今天起,试着把 “他是幸运的” 换成 “我可以试试”;把 “现在太晚了” 换成 “我能从哪里开始”。当思维从 “否定可能” 转向 “探索路径”,你会发现:所谓强者,不过是先学会了 “不被自己的借口困住” 而已。
毕竟,命运给每个人的机会都差不多,差别只在于 —— 你是伸手去接,还是转身说 “我不配”。
“不用囤货,不用发货,手机点一点就能月入过万”—— 无货源电商的广告,像钩子一样勾着想赚钱的人。可你不知道的是,那些晒出的 “日赚千元” 截图,那些吹嘘 “零成本创业” 的导师,不过是把你当成了下一个收割对象。
无货源电商的逻辑听起来很美好:在平台上选别人的货,加价挂到自己店里,有人下单就让上家发货,你赚中间的差价。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坑比钱还多。
无货源电商不是 “不用囤货”,是把 “囤货的风险” 换成了 “被上家拿捏、被平台处罚” 的风险。你以为自己是老板,其实不过是别人的免费销售,还得替人背锅。
打开短视频,全是无货源电商的 “成功故事”:宝妈晒出后台收益,学生说 “月赚 3 万不用向家里要钱”,导师唾沫横飞地讲 “我学员一周赚了 5 千”。可这些故事,十有八九是编的。
就像胡说老王说的:“一切信息皆有成本,你看到的,都是有人想让你看到的。” 无货源电商的火爆,不是因为它能赚钱,是因为它能让 “教你做无货源电商” 的人赚钱。
真正能赚钱的事,从来都带点 “麻烦”:开实体店要选地址、搞装修,做自媒体要拍视频、剪素材,哪怕摆个地摊,也得早起占位置、算成本。那些号称 “零成本、零风险、躺赚” 的项目,要么是骗局,要么是把风险藏起来了。
无货源电商的坑,本质上是 “懒人思维” 的坑 —— 你想跳过 “选品、囤货、售后” 这些麻烦,就必然要给别人交 “智商税”。就像种地,你不想除草、施肥,还想丰收,可能吗?
最后想说:创业不是找 “捷径”,是找 “扎实的路”。与其被 “无货源” 的神话忽悠,不如从小处做起 —— 哪怕先开个拼多多小店,自己选几款靠谱的货,慢慢摸索运营,也比跳进别人挖好的坑里强。
记住:天上掉的馅饼,要么是陷阱,要么早就被人抢光了。
刷到一条视频,博主晒出后台收益:第 1 年分文未赚,第 2 年每月 3000,第 3 年突然暴涨到 5 万。底下有人评论 “骗人的”,可你不知道的是,这种 “前期蛰伏、后期爆发” 的故事,在短视频行业里每天都在上演。
做视频就像种果树 —— 前两年忙着扎根,看起来毫无收获,可一旦结果,就是持续不断的果实。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普通人能抓住的、成本最低的 “财富杠杆”:一部手机,一点时间,就能把你的经验、观点、甚至生活日常,放大成能赚钱的资产。
为什么说视频是 “财富杠杆”?因为看的人在给做的人 “发工资”
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每天刷 2 小时短视频,相当于给平台贡献了 2 小时的 “注意力价值”。平台把这些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商,再分给创作者 ——本质上,看视频的人在默默补贴做视频的人。
这就是杠杆的魔力:你花 1 小时拍的视频,可能被 1000 个人看,相当于用 1 小时换来了 1000 小时的 “注意力回报”;你分享的一个小技巧,只要内容够好,三年后还有人看,相当于 “一次劳动,多次赚钱”。
我认识个宝妈,第 1 年拍 “宝宝辅食教程”,播放量寥寥,没赚一分钱。可她没放弃,把视频里的配方整理成文字,做成电子版食谱。到第 2 年,有人主动找她带货婴儿餐具;第 3 年,她的食谱被出版社看中,出书赚了版税。现在她的视频还在被新妈妈翻出来看,每个月光平台分成就有几千块 ——那些曾经 “没用” 的视频,成了自动赚钱的资产。
普通人想突破收入天花板,靠的从来不是 “多劳多得”,而是找到能把 “一份时间卖多次” 的杠杆。视频,就是这样的杠杆。
低成本高效做视频:1 套工作流,新手也能少走 90% 的弯路
总有人说 “做视频要专业设备”,可我见过用手机拍农村生活的博主,粉丝比用专业相机的还多。真正值钱的是内容,不是设备。分享一套亲测有效的低成本工作流:
1. 选题:从 “我会什么” 里挖,别追 “别人火什么”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是看到别人拍 “自律 vlog” 火了就跟风,结果拍得四不像。其实选题的核心是 “你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
秘诀:拿张纸写下 “我做过什么事、解决过什么问题”,从里面挑 3 个最有心得的,这就是你的 “黄金选题池”。
2. 拍摄:手机 + 自然光,比专业设备更出片
别纠结买不买相机 —— 现在的手机镜头足够用。关键是光线:白天靠近窗户拍,晚上开两盏台灯(一盏照脸,一盏照背景),画面立刻清晰明亮。
我见过一个博主,用手机支架固定在厨房,边做饭边对着镜头说,画面晃得厉害,却因为 “真实不装” 吸了 10 万粉。观众要的是 “有用” 和 “真实”,不是 “高清”。
3. 剪辑:用免费工具,3 步搞定 80% 的视频
别被 “剪辑教程” 吓住,新手用剪映就够了,记住三个步骤:
每天花 1 小时,足够剪好一条视频。剪辑的目的是 “让观众看懂”,不是炫技。
4. 发布:固定时间 + 一句话钩子,提高打开率
发布时间选 “目标观众有空的时候”:宝妈群体选上午 10 点、晚上 8 点;上班族选早 7 点、晚 9 点。
标题别写 “今天做了 XX”,换成 “我敢说 90% 的人都不知道,XX 其实可以这样做”“月薪 3 千也能穿出质感,关键在这 2 个细节”——用 “悬念” 或 “利益点” 勾住人点进来。
避坑指南:这 2 条弯路,我走了 1 年才爬出来
1. 别追求 “完美再发”,先完成再完美
我第 1 年拍视频,总觉得 “这条光线不好”“那个表情不对”,一条视频改 5 遍,最后反而没发几条。后来才明白:新手最大的成本不是 “拍得差”,是 “不发布”。
平台的推荐机制更偏爱 “持续更新” 的账号,哪怕你拍得一般,只要每周发 3 条,系统也会给你更多流量。拍 100 条 “60 分” 的视频,比拍 1 条 “90 分” 的视频有用 —— 前者能让你在实战中快速进步,后者只会让你卡在 “完美主义” 里动弹不得。
2. 别只盯着 “涨粉”,先想 “怎么帮人”
有人发了 30 条视频,粉丝只有 200,就觉得 “没希望”。可我认识个博主,粉丝不到 500,却靠 “一对一咨询” 月赚 8000—— 她拍的是 “应届生简历优化”,每条视频结尾留微信,有人看了觉得有用,就会花钱请她改简历。
变现和粉丝多少没关系,和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有关系。哪怕粉丝少,只要你的内容能帮到某类人(比如教老人用手机、帮新手选电脑),就有人愿意为你付费。
最后想说:第 1 年 0 收入,不是失败,是 “播种”
做视频就像开挖掘机 —— 刚开始学操作,又慢又笨,还不如用铁锹挖得快。可一旦学会了,挖沟的效率是铁锹的 10 倍。
那些第 1 年 0 收入的日子,其实是在练 “操作”:你在慢慢摸清楚 “什么内容有人看”“怎么表达更清楚”“观众需要什么”。这些经验,就是你的 “挖掘机操作手册”。
现在打开手机,试试拍第一条视频吧 —— 不用怕拍得差,因为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和现在一样;但最好的结果,可能是 3 年后,你拥有了一份 “睡觉也能赚钱” 的资产。
毕竟,看视频的人还在持续给做视频的人 “发工资”—— 你,要不要也来分一杯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是投资,有人追涨杀跌,忙得焦头烂额,最后颗粒无收?有人却像巴菲特那样每天读读书、喝喝可乐,财富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今天一起来精读这本著名的金融传记:《滚雪球》。跟着爱丽丝・施罗德的笔触,从奥马哈的童年街道走到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现场,慢慢领悟巴菲特带给我们的投资真谛。那些看似复杂的投资理论其实都藏在最朴素的生活逻辑里,就像滚雪球,只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剩下的就是用一生的耐心慢慢滚。
这部耗时 8 年写成的传记不是一本炫技的财富指南,而是一份带着体温的投资日记。施罗德不仅走访了巴菲特的童年故居,翻阅了他从 11 岁开始记录的 22 本投资笔记,还参加了 15 次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甚至跟着他一起在麦当劳吃早餐,在办公室读年报。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带着真实的细节。
13 岁的巴菲特骑着自行车送报纸,为了多赚 5 美分特意绕远路去偏僻的街区。26 岁的他在奥马哈的小办公室里对着贴满整面墙的股票走势图,用红笔圈出被低估的标的。70 岁的他在股东大会上为了给股东讲清楚复利,当场拿出计算器算给大家看,每天多赚 1%,30 年后会多赚多少。
这些细节串联起的是一个普通人用 70 年时间证明的真理:投资的真谛不在于复杂的技巧,而在于对简单原则的坚守。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始终在做一件事:寻找价值高于价格的东西,就像用 50 美分买 1 美元的东西。这种对价值的执着早在童年时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并且随着经历的积累愈发深刻。
6 岁的他在爷爷的杂货店帮忙时就展现出了对价值交换的敏锐。他发现单包卖 5 美分的口香糖,整盒 10 包买只要 40 美分,相当于每包便宜 1 美分。于是他用攒了两周的零花钱 2 美元批了 5 盒口香糖,拆开后在邻居家的孩子们中间售卖。别的孩子把赚来的钱买了弹珠和漫画书,他却把硬币分门别类地放进铁皮盒,一角的、5 角的、1 元的,每攒够一定数目就拿去银行存起来,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长成了他童年最满足的事。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钱就像种子,种下去才能长出更多的钱,吃掉了就什么都没了。11 岁那年,巴菲特和姐姐多丽丝凑了 114 美元买入了三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买入后不久股价就跌到了 27 美元。多丽丝急得直掉眼泪,抱怨他不该瞎买股票。
巴菲特没有慌乱,他跑到奥马哈公共图书馆找到这家公司过去 5 年的年报,趴在桌子上一页页地算。他发现公司的石油储量比年报上披露的多 30%,而且现金流稳定,只是当时市场受大环境影响,大家都在恐慌性抛售。他把计算过程抄在笔记本上拿给多丽丝看:“你看这家公司值的钱比现在的股价多得多,就像商店里的面包标错了价格,我们捡到便宜了。”
一年后股价回升到 40 美元,他果断卖出赚了 5 美元。虽然这次操作因为经验不足卖早了,如果再持有 3 年股价会涨到 150 美元,但这次经历让他牢牢记住了一个道理:股票的价格会像天气一样忽冷忽热,但价值就像地下的温泉,有它恒定的温度,只要耐心等待,价格总会回到价值附近。
青年时期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跟随格雷厄姆学习安全边际理论,让他彻底打开了投资的大门。格雷厄姆在课堂上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栋房子值 10 万美元,现在有人 5 万美元卖给你,这 5 万美元的差价就是安全边际,就算房子有一些小瑕疵你也不会亏本。
巴菲特把这个例子抄在笔记本的第一页,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他后来在投资美国运通时就完美践行了这个理论。当时美国运通因下属的 Saludo oil 公司造假导致公司面临巨额赔偿,股价从 65 美元暴跌到 35 美元,市场上一片看空声。很多人都说美国运通要破产了,巴菲特没有轻信传言,他带着助手去超市、加油站、餐馆观察人们是否还在用美国运通的信用卡。连续一周的观察发现人们依然像往常一样使用运通卡消费,收银员看到运通卡也没有丝毫犹豫,他又去银行查看运通卡的结算数据,发现刷卡量只比上个月下降了 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判断造假的是下属公司,美国运通的核心业务没受影响,就像一棵大树,只是叶子被虫蛀了几片,根还好好的。于是他把合伙公司 73% 的资金 1300 万美元全部投进了美国运通,两年后美国运通的股价涨到 150 美元,这一笔投资就赚了 2000 万美元。
很多人觉得价值投资太高深,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像买衣服,旺季时标价 500 元,过季打折卖 200 元,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价值没变,只是价格降了。这就是巴菲特说的用 50 美分买一美元的东西。
投资和生活一样,看透了价值的本质就不会被表面的价格牵着鼻子走,而这种对价值的判断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就像巴菲特从 6 岁卖口香糖时对差价的理解,到 11 岁看年报时对公司价值的计算,再到后来对美国运通核心业务的分析,一步一步把对价值的认知打磨得越来越精准。
巴菲特长说投资的秘诀就是只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事,这里的能力圈就是他说的湿湿的雪,只有在熟悉的领域才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有价值,让雪球粘得牢,滚得远。而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
早期的巴菲特把能力圈画得很窄,但极其精准,他买入伯克希尔纺织厂时很多人都嘲笑他捡垃圾,因为当时纺织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很多纺织厂都在倒闭,巴菲特却不这么认为。他仔细研究了伯克希尔的财务报表,发现公司的厂房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加起来值 1200 万美元,而当时公司的市值只有 800 万美元,相当于用 800 美元买了 1200 美元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在爷爷的杂货铺帮忙,熟悉库存管理、成本核算,看得懂纺织厂的成本报表。他发现伯克希尔的棉花采购成本比同行低 5%,因为厂长会在棉花价格低谷时大量囤积,这是其他纺织厂做不到的。
虽然后来因为行业大环境的变化,纺织业务最终还是关闭了,但伯克希尔这个壳成了他收购其他企业的平台,就像用湿雪捏成的雪球,内核牢牢粘住了后续的心血。从保险公司到糖果厂,从报纸到铁路,一个个优质企业被纳入伯克希尔的版图。
巴菲特对看不懂的钱有着近乎固执的抗拒,这种抗拒让他避开了很多投资陷阱。上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一年涨了 80%,很多科技股的股价半年就翻了一倍。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思科、亚马逊、雅虎,说不买科技股就跟不上时代了。
有一次比尔・盖茨带他去参观微软总部,展示了最新的操作系统,建议他买微软的股票。巴菲特试玩了一下电脑,说:“这东西很神奇,但我看不懂它 10 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不能确定一家公司 10 年后还能不能赚钱,我就不会买它的股票。”
他在股东大会上举着可乐罐说:“我知道这罐可乐 10 年后还会有人买,味道和现在差不多,销量可能还会增加。但我不知道那些互联网公司 10 年后还在不在。” 后来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很多科技股跌了 90%,而伯克希尔因为没有参与,市值反而涨了 20%。
直到 2016 年投资苹果,巴菲特依然坚守着看懂了再投的原则。很多人惊讶巴菲特终于买科技股了,其实他看中的不是苹果的技术,而是它的消费属性。他研究了苹果的用户数据,全球有 10 亿 iPhone 用户,平均换机周期是 2.5 年,用户忠诚度高达 90%。而且这些用户还会购买苹果的耳机、手表、平板等周边产品。
他说苹果就像一家超级糖果公司,只是它的糖果是 iPhone,人们像离不开糖果一样离不开它。他让助手计算了苹果的客户终身价值,一个 iPhone 用户在 10 年内会给苹果带来多少收入,结果发现这个数字比当时的股价高出很多。于是他开始大举买入苹果股票,到 2023 年苹果成了伯克希尔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超过 1500 亿美元,赚了 1000 多亿美元。
能力圈不是天生的,是靠学习一点点撑大的。巴菲特年轻时花了 3 年时间读完了奥马哈公共图书馆所有关于投资的书,做了厚厚的 10 本笔记。他每年阅读 500 份年报,不管是糖果厂还是铁路公司的年报,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80 岁的时候他还在研究新能源公司的财报,向年轻人请教太阳能、风能的技术细节。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电脑,却堆满了各行各业的资料。从糖果厂的糖浆采购价格到保险公司的理赔率,从报纸的发行量到铁路的货运量,甚至还有农场的玉米产量数据。
他说:“我每天都在拓展我的能力圈,就像给气球一点点充气,虽然慢但气球会越来越大。”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投资天才,只有愿意下笨功夫的普通人。就像学开车,刚开始只敢在小区里转悠,熟练了才能上高速。投资也一样,先把一个领域吃透,再慢慢扩展边界。最怕的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什么热门追什么,结果哪个领域都是门外汉。
巴菲特的能力圈从最初的纺织业慢慢扩展到保险、传媒、消费、科技等领域,靠的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研究。这种坚持让他的 “湿雪” 越来越多,雪球也越滚越大。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这句话里藏着巴菲特最核心的智慧。复利的魔力从来不是靠速度,而是靠时间。伯克希尔的年化收益率约 20%,单看一年并不起眼,但持续 57 年就足以让 1 万美元变成 5.3 亿美元。而这条长坡不仅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更需要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耐心和定力。
1973 年投资华盛顿邮报是巴菲特长坡智慧的经典案例。当时华盛顿邮报因下属公司的贪腐丑闻股价从 38 美元暴跌到 18 美元,市场上充斥着 “这家公司要完了” 的声音。
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是个女性,在当时男性主导的商界备受质疑。很多人说一个女人管不好这么大的公司,巴菲特却不这么认为。他仔细研究了华盛顿邮报的资产,旗下有《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还有四家电视台。这些媒体的影响力在华盛顿无人能及,每年的广告收入稳定增长。
他计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至少是 4 亿美元,而当时的市值只有 8000 万美元,相当于用两折的价格买了一堆黄金。他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不久后股价又跌到了 10 美元。凯瑟琳急得找到巴菲特,问他是不是该把公司卖了。巴菲特带她去超市,指着报刊架说:“你看,《华盛顿邮报》还在最显眼的位置,人们还是愿意花 50 美分买它,这就是它的价值。”
接下来的两年股价起起落落,最低跌到过 8 美元。巴菲特不仅没卖,反而把合伙公司 40% 的资金都投了进去,总共买了 10% 的股份。他在给凯瑟琳的信中说:“市场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孩子,有时会哭闹着把玩具扔在地上,但玩具的价值没变,等他闹够了还是会把玩具捡起来。”
10 年后华盛顿邮报的股价涨到了 180 美元,翻了 18 倍。到他持有 30 年的时候股价涨了 200 倍,这一笔投资赚了 1.6 亿美元。
试试就试试